“2011年我剛入職時,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只有8-12個億,到2021年已經翻到93個億。在我們單位,一些關鍵的技術崗位、管理崗位,80%的主管都是高職院校畢業生。截至目前,有132名員工是從我們單位和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的訂單班‘恒立學院’中培育出來的?!蔽倚炐惝厴I生、中國鑄造大工匠馬艷東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中這樣介紹母校和企業共同成長、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故事。
5月6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以“產教融合”為題,深度解讀常州如何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優勢,與企業深度合作,培育技能人才,助力企業成長,推動城市發展的故事。我校黨委書記席海濤,優秀畢業生、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鑄造分公司總監馬艷東,學校部分實習生接受了采訪。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是職業學校培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在本期節目中,中央電視臺花了近10分鐘時間,深度報道了我校立足于中國制造、特別是高端制造業領域,隨著產業發展而“動”、順應企業人才需求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深度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真正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同頻共振,切實找尋到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路徑。
“職業教育培養人才需要一流企業的參與,一流企業的發展需要職業教育培養一批高技能人才。但是很多一流企業不知道怎么跟高職院校對接與合作,這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目前存在的問題?!毕f,“作為一所植根常州、具有行業特色的國家重點高職院校,融合地方產業發展,勇挑高技能人才培養大梁,更好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滿足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對學校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新考驗?!?/p>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學校堅持“黨建引領,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服務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理念,制定《校領導攜二級學院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方案》,校領導親自帶隊訪企拓崗,僅今年1—4月已走訪企業40余家50余次。迄今為止,學校已與企業成立了20多個“企業學院”“產業學院”,40多個“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班”“現代工程師班”,建立校內實訓基地(中心)213個,校外實訓實踐基地507個。今年還專門成立鄧建軍工匠學院,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進行項目化運作,充分發揮校企協同育人優勢,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無縫銜接”。
近年來,學校扎實推進校企合作,用“教育鏈”提升支撐行業和企業發展的“人才鏈”,全力構建“政行校企研”互融互通、共享共榮的產教融合生態圈。學校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以科教融匯為方向,牽頭成立常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教融合共同體,圍繞“發儲送用研”不同環節,組建“科學家+工程師+教授”教科研團隊,探索“現代工匠+”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工匠型現場工程師,服務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匹配度。學校著力提升專業與產業的契合度,數字化改造全校傳統專業,構建專業和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匹配度達100%。教師主動將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融入專業教學之中,以學生畢業能力指標點為起點反向設計課程,構建“OBE+項目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努力打造具有“教學手段新穎、工作情景再現、信息技術促效”等特征的新形態課堂。
與此同時,學校還聚力技術新變革,激發產業發展轉型,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開展多維技術協作,組建混編技術研發及應用團隊,實施“一師一企業一課題”工程,服務企業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為博世力士樂、時代上汽動力電池等企業提供“智改數轉”專項培訓80余場,準確抓住了企業轉型升級的痛點、難點,有效促進了區域產業升級。
“學校入選首批‘產教融合100強’,獲批2022年江蘇省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立項江蘇省校企合作示范組合培育項目1個、常州市產業學院培育項目1個。目前,學校已形成了與地方產業經濟社會協調互動、同頻共振的良好局面?!毕硎?,要與企業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教學基地共建,不僅要讓學校專業建設有重點,人才培養有方向,還要發揮企業的積極性,校企共同培養人才,共同發展。這樣,學生高質量就業就有途徑,企業高質量發展就有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校創辦的訂單班、產業學院中,每年都有幾十位學生走上重要的生產技術崗位。近年來,學校培養了全國勞模、大國工匠鄧建軍,全國勞模吳宏勝,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工匠韓迎輝,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吳傳權,中國鑄造大工匠馬艷東等一大批現代工匠群體典范和全國、省市技術能手,業內新一代工匠。學校連續多年獲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量化考核A等次,畢業生年終就業率穩居98%以上。 (審核:季華、戎曉云、宮乃安)
鏈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產教融合
https://tv.cctv.com/2023/05/08/VIDEyyOTYOKw2KohGYOklCBa230508.shtml